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教學:戴洛維夫人相關小論文

一、吳爾芙的生平介紹




吳爾芙出生於藝文氣息濃厚的貴族世家,深受古典文學陶冶和文人雅士薰陶。父親是名學者萊斯里‧史蒂芬,曾主編《國家傳記辭典》和《五穀丘》雜誌。她父親交友廣闊,許多文人學者經常出入她的家裡。1940年父親過世後,和念劍橋大學的哥哥及會畫畫的姊姊遷居倫敦,生活型態開始轉變成較不拘謹,社交活動也漸漸多了起來,也凝聚了一群智識同好,一同引領20世紀初現代文學與藝術的一股前衛思潮。在經歷一連串的挫折打擊後,於1941年因飽受憂鬱症所苦而自殺。



維吉尼亞在30歲時嫁給剛自錫蘭返回倫敦社交圈的社會歷史學著吳爾芙先生,婚後夫婦兩人1917年成立的霍加斯出版社,是他們耕耘灌溉英國現代文學的園地。維吉尼亞就在享有一般異性戀婚姻的同時,至少與一名女子(VitaSackville-West)發展出穩定的戀情。



維吉尼亞在婚後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說《遠航》(The Voyage Out),在1925年出版意識流經典《戴洛維夫人》前,吳爾芙其實創作了不少傳統敘述模式的小說。但是她與生俱來的穎慧內斂,因歷經母親和哥哥的亡故變得更加纖弱,甚至到幾近病態的敏感自省,但也為她帶來更豐富的寫作生命。她的作品多半是在飽受精神焦慮折磨的情況下完成的,只有在寫作《歐蘭朵》時是愉悅的狀態,可以說是吳爾芙的「假日書」;可見吳爾芙在創作生涯中和病魔搏鬥的痛苦。



即使如此,吳爾芙的創作仍是源源不絕的。自從她於一九一二年與丈夫結褵至一九四一年投河自盡為止的三十年裡,一共完成十五部著作。她的意識流代表作品如《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歐蘭朵》(Orlando)、《海浪》(The Waves)與《幕幕之間》(Between The Acts)等,為女性作家在二十世紀英語文壇攻佔下難得的一席之地,也是唯一入選二十世紀十大小說家中的女性。

二、吳爾芙的寫作觀點




吳爾芙的寫作其實受到了許多外在和內在的影響,不同的事件帶給她不同的感受,同時也激發出她寫作的靈感。在此簡略的列舉以下幾點:



01. 愛情



吳爾芙對於兩性之間愛情的描繪可說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對愛情也抱著一種獨特的見解。在20世紀那種封閉的社會,吳爾芙這種大膽創新的手法衝擊著當時的社會。這位偉大的女性主義作家常常在書中透露出若有似無的同性戀情愫,在現實生活中的她似乎也是如此,同時擁有和常人一般的異性戀情和超乎常人的同性戀情。



吳爾芙一生除了Leonard外,亦有一位女性愛人Vita Sackville-West,吳爾芙以其外貌勾勒出其書《歐蘭朵》(Orlando)的封面,與Vita的交往帶給吳爾芙許多創作上的靈感。在《歐蘭朵》中,吳爾芙詮釋雌雄同體(Androgynous)的手法另人贊歎,她引用Coleridge的見解:「一個最豐富的心靈,必定是兼具了男性和女性的特質。」〈註一〉







02. 戰爭



當時吳爾芙所生活的社會是世界大戰後已殘破不堪的世界。戰爭給於她的更多的寫作靈感,同時她也透過書傳達反戰的和平意念。





《戴洛維夫人》是一部傑出的戰後小說。就筆者看來,這本小說的主要成就是:作者維吉尼亞.吳爾芙以當時前衛的意識流手法,結合超寫實主義、意象派和心理分析的觀點,深刻的捕捉了生命的真實並反映出戰後倫敦社會人心的疏離和不安。



03. 意識流手法



在吳爾芙的書中,意識流手法似乎是她最常用也最擅長的手法。所謂意識流,就是把人物的內心活動直接寫出來,而沒有任何體系化的鋪陳;同時,整個故事都以人物的主觀視覺角度去表現,並不顧及時間、空間、人物關係、情節等等任何傳統文學寫作中的規矩和約束。



譬如她在《戴洛維夫人》中,便大量的使用這種手法,藉由女主角在一天當中的所思所想,像連鎖反應地去串聯其他與她息息相關角色的思維,捨棄了空間和時間的藩籬,主角的意識流動帶領讀者穿梭於過去、現在夢境和囈語中。人物的思緒彼此之間如浪潮般一波一波的流動,彼此似乎毫無關聯卻又緊緊相繫。因為在吳爾芙的眼中,事實的真相本來就該是因時空而異,是混雜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觀認知。



三、《戴洛維夫人》



故事從克勞麗莎.戴洛維在六月的倫敦,籌辦一場重要的社交晚宴開始說起。戰爭結束了,她要把倫敦有頭有臉的人都請來一同分享喜悅。包括三十多年前曾追求過她的彼得.華爾施,她的閨中密友莎麗.石敦,甚至還有討厭的克曼小姐都在受邀之列。整個晚宴辦得十分成功,直到一個遲到的醫生賓客,隨意解釋著因為處理一個自殺病患而遲到,才讓克勞麗莎的心情急轉直下,跌到谷底。



這位素昧平生的自殺病患塞普提姆斯跟克勞麗莎雖沒有過交集,但兩人同樣對生命感到絕望。活著太痛苦了-克勞麗莎內心明明還愛著彼得,卻選擇嫁給理查.戴洛維,又不願彼得另娶他人。她和伊莉莎白的母女關係也處理的亂七八糟-卻還得做個人人稱羨的女人。她一邊聽著醫生的敘說,一邊把思緒從現實當中抽離,去認同塞普提姆斯,坦承自己的孤獨和不快樂。克勞麗莎最後喃喃的道出兩人因死亡而契合的靈魂:『死亡是種反彈。死亡是當人們無法觸及人心,被孤立時的一種溝通的企圖。』



吳爾芙把書中人物想表達的充分傳達出來,也藉由若有若無的同性戀情愫和其他種種情節把讀著引到她所創造的未知的世界。透過意識流手法,將三個主要角色緊密的串聯在一起。三個人物有著相同的敏感心靈和對外界的疏離感。他們時而陷於對生命美好片刻的追憶,時而對生命的變化無常而感到憂慮。這便是吳爾芙將個人的生命體認藉由她筆下的人物傳達給社會。讓大家知道生命在她的眼中是如何的縹緲。



一、各界人士對吳爾芙的評論



「吳爾芙是現代文學中最細膩、有原創性及現代思考的人之一」--《紐約時代》「吳爾芙在《戴洛維夫人》中主要的企圖就是以新的寫作方式去呈現她個人對生命的體認。《戴洛維夫人》的語言其實是一種由寫實進入暗喻象徵的寫作方式,更能貼切地反映戰後世界破碎的『生命真相』。雖然情節在表面上看起來並不連貫,但吳爾芙透過重複的意象、詩化的語言和人物對生命共有的敏感和疏離巧妙地貫串全書。她並透過一連串的政治意符來批判傳統的父權價值和大英帝國的好戰思想。貫串全書的國會大廈上的大鐘(The Big Ben)象徵英國政治中心和帝國主義的父權思想。它的敲擊聲,除了代表無情的時間推移外,也影射戰爭的後遺症。


網路資料來源: 〈戴洛維夫人-窺探吳爾芙的內心世界〉 國立大里高中 一年六班 侯彥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