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教學:時時刻刻 (資料來源,公視節目:週二不讀書41集 時時刻刻)

熱愛文學經典的人,認為經典就是經典,經典的地位是不可被取代,經典的閱讀方法,也不可以被折損,不可以用另外的任何方式來做妥協,可是實際上,如果我們看到一些越來越多的例子,比方說像『時時刻刻』這一部電影,它雖然並不是直接改編自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小說,可是它卻引發了很多人對吳爾芙這個人感興趣,而且透過一個半小時電影的觀賞,就能夠曉得吳爾芙到底主要的文學作品是在講哪一些的事情,這算不算一種成功的改編呢?還是非得忠於原著的把它改換成另外一種媒體?


【時時刻刻呈現了片斷的吳爾芙】


蔡康永(以下簡稱蔡):如果你喜歡看奧斯卡當中得了很多提名的電影,其實未必都會接觸到很商業的電影,比方說像『時時刻刻』被認為是具有高度文學性的電影,不過不可否認就是,我的朋友當中男生大部分覺得『時時刻刻』有點沉悶,女生要看是哪一種女生,有的女生看了之後問我說: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女同志?那另外有一些人就感動得留下淚來,大家的反應不太一樣,『時時刻刻』讓沒有接觸過西洋文學的人,認識了一個新的人物,叫做維吉尼亞吳爾芙,這號人物到底是誰?她在電影中的面貌是她真的面貌嗎?我們今天請到台大外 文系的 教授劉亮雅來跟我們聊一下、解釋一下這個事情。『時時刻刻』裡面的維吉尼亞吳爾芙,普遍來講,就你的認知,是真的吳爾芙嗎?



劉亮雅(以下簡稱劉):我覺得蠻接近的,不過它比較是呈現她生病時的精神不穩定狀態,她還有一面是屬於她精神很穩定,常常在社交生活裡面非常活躍的那一面,就是非常的詼諧、非常的犀利,那在這電影裡面,它其實也有呈現,可是那個部分比較少一點。

蔡:你講的比較詼諧犀利的那一面,是不是在這一本『找不到出口的靈魂』裡面,比較看得到她這種機智、會開人家玩笑,然後有一點刻薄的那些部分?




劉:對,在另外那本『吳爾芙』也有。



蔡:所以真正的吳爾芙是一個喜歡熱鬧跟社交的人嗎?為什麼一個精神狀態看起來有躁鬱或者憂鬱症的人,可以這麼熱愛社交生活?




劉:我想她是一個雙面性的人,她有一面是很喜歡熱鬧的,另外一面是很孤獨的,然後她很喜歡在寫作時候去探索另外一面的自我,這個一直探索下去的時候,有時候會是接近在一種精神很不穩定接近瘋狂的邊緣。


閱讀意識流作品,絕對值得!】


蔡:『時時刻刻』的電影當中,以維吉尼亞吳爾芙所寫的一本『戴洛維夫人』的小說,作為根據地,然後延伸出來了三個女人的故事,這三個女人彼此神秘的產生了關聯,這關聯建立在女主角的姓名或者是她們跟朋友的關係,乃至於她們對於自身女同志感情的認知;『時時刻刻』電影成功了之後,當然也引發很多人去看原著康寧漢的小說『時時刻刻』,很多人覺得說讀起來好像比閱讀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小說要輕鬆一點,這本小說比吳爾芙的小說好唸對不對?



劉:因為吳爾芙的小說,在『戴洛維夫人』就從頭到尾連下去沒有斷,可能有一兩個地方小小的斷,它就是意識流這樣一直流下去,從一個人到另外一個人的心理,『時時刻刻』在一天當中,那可是在這個小說,它分成三個人物三個不同的時間點,每一個部分都比較簡短,所以你可以有一個喘息的地方。



蔡:我相信看了『時時刻刻』電影,看完之後跑去買『時時刻刻』小說來看的人,超過去買『戴洛維夫人』小說來看,如果真的買了兩本都來看的話,大概也覺得『時時刻刻』是比較容易看下去,因為真的發生的事情比較多情節,就是...不管是媽媽跑去旅館想自殺,或者是得獎的詩人要跳樓,這個都讓讀者有一個程度的期待;所以像康寧漢這樣的作家,雖然得了普利茲的文學獎,可是是不是意味著他瞭解照吳爾芙那種寫法是非常難唸的?



劉:也許吧!因為吳爾芙的寫法就是意識流,她是比較以內在的思維為主,所以她的情節比較少,然後情節常常都在思緒裡面去展現,所以很多人在讀的時候,可能會...譬如說一個句子非常的長,要等很久才會把這個句子唸完,可能就沒有耐性;其實她的句子是非常詩意的句子,非常美的句子,這個要看讀者的耐性,康寧漢的話,他稍微有一點潤飾,他不要做得那麼樣的極致,他會把情節加多一點。



蔡:你覺得『時時刻刻』作為電影來講,是一個好的文學改編嗎?



劉:我覺得在劇本的改編上是很成功的,不過電影感上面比較差一點,我的意思是說,雖然『時時刻刻』比『戴洛維夫人』來沒有那麼濃重的意識流,但是它還是注重很多意象,很多內心的思維,這些東西如果轉換成電影的話,我很希望電影的語言能夠把它展現出來,可是其實沒有,它很平鋪直述,那演技是很精采,然後改編得也很精采,但是電影的語言本身好像沒有辦法傳達那種詩意,所以我會覺得有一點失望。



蔡:所以當梅莉史翠普的角色在廚房裡痛哭的時候,照意識流作者的作法,我們就要進去看她心理到底是什麼狀態?



劉:對!譬如說在那個小說裡面,她在這個廚房痛哭的時候,她其實是覺得她在扮演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那個就沒辦法呈現出來,好像小說跟電影有一點距離,小說更有想像空間。



蔡:讀意識流的好作品,是值得的嗎?



劉:非常值得!



蔡:值得在哪裡?



劉:值得在於它那種對於人的非常細膩的感情和思維的捕捉,他捕捉到然後你可以體會到的時候,你會覺得是很大的快感,對於人心的觀察是那麼細微,所以人家說「誰怕吳爾芙?」其實是很怕她所看到的那個細節---人性的真相部分,大部分人都很怕看到,不願意去面對。



蔡:以意識流擅長的作家,一定是非常敏銳的觀察者,就是他可以看到你的每一個層面,所以碰到一個意識流作家...比方說去參加吳爾芙的宴會時,其實是很恐怖的就是會被她看穿,可是在吳爾芙的真實生活中,有發生過嗎?就是有客人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去,怕被她寫出來嗎?



劉:有些人說他不太喜歡參加吳爾芙的宴會,因為需要太...需要聰明一點的人才敢去,要是不夠聰明的話,去那邊會覺得好像蠻緊張的...



蔡:社交場合本來笨蛋去就會很吃力,不是嗎?所以不只吳爾芙這樣子吧!可是吳爾芙在觀察人的同時,是冷酷的還是包容的?



劉:我想都有,她其實有蠻犀利的一部分,她不會把這一面掩飾起來,其實她像張愛玲一樣,都對她看到的一些負面的東西不會去隱藏的,但是她也有同情的那一面。



【解讀戴洛維夫人】


蔡:如果你看了『時時刻刻』的電影,想要瞭解:第一個這個小說原著好在什麼地方?第二個維吉尼亞吳爾芙了不起在什麼地方?值得一個這麼新的作家重新以她為致敬的對象,來發展出一個新的三段式小說?而且『時時刻刻』的作者還是個男生,很多人覺得他為什麼會選一個女作家,而且女同志情感這麼強烈的情節來作為發展他自己的小說的一個方向?我想要請問劉亮雅教授就是,首先『時時刻刻』作為一個三個女人的故事,這種作法是很罕見的嗎?就是把一個過去舊的經典作品中間摘出一小段來,作為他的根據地,然後在上面蓋房子...



劉:我只有看過像『簡愛』被改編成另外一本小說,當時是以『簡愛』裡面那個加勒比海的白人女子為主角,也就是羅契斯特的太太,但是它只有一個人物;在『時時刻刻』小說裡的話,第一個是有吳爾芙,第二個是以戴洛維夫人的名字,但是是完全不一樣,在一九九九年的紐約這樣的背景,還有一個叫Mrs. Brown布朗夫人,其實是把吳爾芙一篇很短的文章「Mr. Bennett and Mrs. Brown」Mrs. Brown布朗夫人指的是一個很平凡的女人,他就選了這三個人物來呈現不同的女人的生命,而且是在不同的時代,這一點上是非常特別的。



蔡:「時時刻刻」是選了吳爾芙的哪一個面向出來改造,成為一個三個女人的故事呢?



劉:她是一個很天才橫溢的女子,但是她也會去處理平凡的女子,所以在『戴洛維夫人』小說裡面,那女主角她算是一個平凡的一個國會議員的太太,她自己對於社交上的挫敗常常會非常耿耿於懷,所以她在這個...



蔡:什麼叫「社交上的挫敗」?



劉:譬如說社交上面有人邀請別人不邀請你,你被排斥,這一點就會讓她非常的焦慮...然後她就會覺得說她年紀大了生過病,五十幾歲了中年了,還有性冷感,這些很多的問題,還有她跟她青春的夢想之間差距非常大,她是個完全不同的人,所以事實上她基本上是一個比較平凡的人,她是附庸在她的丈夫之下;另外那個自殺的人,在『戴洛維夫人』裡面有一個自殺的軍人,他是一個第一次世界大戰回來的一個精神上受到很大創傷的一個人,他的精神失常,在小說裡面,他去找精神病醫生,但是醫生對他沒有很好的一個關照,就是要把他帶到精神病病院,那醫生的整個態度讓他覺得是一種脅迫,最後他選擇自殺。在戴洛維夫人的宴會裡面,她從那醫生的口裡聽到這件事的時候,她立刻覺得醫生很邪惡,雖然她根本不認識這個病人,可是從他的口吻裡面,她立刻覺得這個醫生很邪惡 ,然後她立刻感覺到那個病人的委屈,所以她就跑到一個房間裡去想這件事情,她覺得那個自殺本身,是一個企圖要保全自己...



蔡:你不是說戴洛維夫人是一個很平凡的女人嗎?那她會因為別人的自殺跑去想事情,這個很厲害啊?

劉:就是說她有另外一面的自我,這個另外一面自我在歲月的過程裡面慢慢隱藏掉,所以其實在這個故事發生的這天裡面,她其實回想她年輕時候的很多事情,所以她可以去瞭解這個年輕人,所以她不是一個沒有慧根的女人,她只是被瑣碎的家庭生活折磨到遮蓋了那個部分;所以那個自殺的人是她的另外一面自我,她原有時候會升起那種對死亡的一種渴望,因為社交生活上的一些挫折感,所以她可以體會...其實那個軍人本來是個寫詩的人,愛好文藝的人,所以她可以想像說一個非常敏感的人,他被一個很兇惡的體制迫害的時候,他會產生像以一種保全自己的自殺的衝動,她可以去體會。如果看『時時刻刻』,其實它把這兩面,譬如說一個比較平凡的但是清醒的人,跟一個瘋狂但是比較有天分的人這樣一種對比,到小說裡做了一個類似的處理,一個對比性人物的處理。



蔡:也就是說在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小說裡面,它的故事--如果有故事的話,是講一個在辦晚宴的女人家庭主婦,她一方面受到自殺事件的干擾回想她的人生,一方面又得把宴會繼續辦下去,是這麼一個處境?



劉:但是事實上,她在小說快要結束的時候 才知道這件事,她那天一大早的時候,她就已經在開始回想她的過去,一邊採買準備宴會一邊回想自己的過去,事實上,她早上出去買花的時候,在路上有碰到這個軍人,但是是陌生人擦肩而過...



蔡:女生常常這樣嗎?就是準備辦宴會的時候,回想自己的人生過去?



劉:尤其五十幾歲的...所以戴洛維夫人不是一個很離譜的例子。



蔡:就是她其實對一個五十歲的女生的讀者來講是很有共鳴的是嗎?



劉:應該是的...她把一個中年的心境處理得非常的好。



【時時刻刻書寫女同志心情?】

蔡:從這樣的小說看起來,其實女同志得到實現的程度是會...像我的朋友在看這個電影的時候就疑惑,她會問說:為什麼每個女人在這電影裡面都是女同志?這個疑問聽起來有點怪,就是她會問:「吳爾芙是嫁給了一個男人,而且這個男人也很愛她,她也接受這個男人的愛的婚姻狀態中的女人,她對她的姊姊有女同性戀的這種感情;然後一個嫁給了一個深愛她的丈夫,而且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肚子裡面再懷另外一個孩子的家庭主婦,也有女同性戀的感情;另外一個梅莉史翠普明明已經生出一個女兒來了,她還是一個女同志。」這個疑問是來自良家婦女這種觀眾的疑問,是好回答的嗎?



劉:當然會這樣想,因為我們一般都是在異性戀的這種體制習慣了,所以我們看到男女之間,所有兩性男女的愛情好像很司空見慣,一看到一個故事裡面全部都是這種同性戀情的就會開始感到焦慮、緊張。



蔡:而且都已經踏入了異性戀婚姻中某個程度,才又抽身再做女同志,三個女生都是這樣子,這個對有一些已經結婚的家庭主婦真的有點威脅,就是她們會想說:那我是不是有被壓抑到?還是我還沒發現我的女同志的傾向呢?這個是麥可康寧漢寫『時時刻刻』時要講的事情嗎?



劉:我想這個是可以激發思考的,就是也不用太過焦慮,你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用去試試看,對不對?其實梅莉史翠普那個女兒就是異性戀。



蔡:好不容易有一個是...所以我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在想布朗夫人,她後來被描述她丈夫癌症死掉了,然後她大肚子的時候所懷那個小孩,被一個酒醉駕車的駕駛撞死了,那生出來的這個兒子又得了愛滋病跳樓自殺了,所以留下她孤零零一個人;在電影中,說她從加拿大當圖書館員回來看兒子死亡的狀況,那她是離開了那個婚姻之後勇敢的活成一個女同志的人生嗎?



劉:照那個小說寫是這樣,就是說她去選擇她想過的日子,她曾經自殺未遂然後離家出走。



蔡:所以其實如果女同志在閱讀『時時刻刻』的過程當中,讀的都是這個部分的話,這個部分訊息是蠻正面的,是不是?就是你得拋棄所有傳統社會給的束縛,來追求你的...如果是女同志的話,追求情感的實現?

劉:不過當然它也有另外一面,就是說她會...譬如說她會寫她兒子對她的感覺,她兒子寫的小說就是說她兒子覺得她像一個女神又像一個惡魔,永遠纏繞著他,他對他母親充滿了崇拜但是又有很大的恐懼,所以這是一定會付出的一些代價,這很難避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