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熱情王子的創作......
天主與妾的大鋼
此故事以申氏為中心,述說一名小女子的一生。她所遇上的男人都在這時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時勢的變遷也對她的生命造成極重大的影響。申氏雖有滿心理想,但卻逃不過時代及社會的掌控,終究落入一樁不幸福的婚姻,守寡數十年,最後以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
故事的場景從廣州城,到澳門的異國風情,驛站一景,山海關的壯闊景色,寧遠(興城)一役,陝西(王徵老家)的奇特地貌到東北的白山黑水。
因袁家對申氏之父有恩,故申父自願在袁府擔任管家報恩。申父死前將女兒交托給袁家,申氏便以侍女的身份留在袁府。申氏繼承其父正直、剛強的性情,自小隨父親習武練劍,不願纏足。除了學武之外,她也很有求知精神,常在袁府私塾外偷聽師傅講學。
在申氏十六歲那年,袁崇煥要上京趕考,袁夫人聽聞最近常有強盜出沒,便想找會武之人隨他上京。想到申氏是家中唯一會武之人,但可惜她是女子。申氏自己也很想出去見見世面,便換上男裝見夫人。\,夫人終於答應讓她隨同袁崇煥進京趕考。
兩人先到廣州,聽說澳門的葡萄牙人有極為先進的武器。袁崇煥雖不練武,但熟讀兵書,希望能為國抵擋入侵的滿人,他對武器也有興趣,因此決定前往澳門0
抵達澳門後,申氏因為文化的差異和洋女起衝突,申氏被其驕傲的言詞激怒,拔劍相向。和洋人女子同行的葡國軍官見到她被中國男子欺負,便相助。申氏便和公沙的西勞展開對決。在打鬥中,兩人各有勝負,申氏髮簪掉落在地洩露了她的身份。打鬥結束誤會冰釋,公沙為表妹的驕縱向袁家主從道歉。雖從言談之間他知道了袁崇煥的抱負,而公沙第一次遇見這樣的俠女,因此對她產生愛慕之情,並偷偷留下她的髮簪作為紀念。公沙對待女性的態度,使申氏首次體驗到受尊重,而公沙的一表人才更使得她對他一見傾心。
,後來公沙帶他參觀葡國軍營,大砲的威力更是使袁崇煥驚奇不已。袁崇煥因著公沙和傳教士界有了接觸,也聽聞徐光啟和湯若望頗為親近,兩人對於西方科學都有研究。當地的傳教士也為袁崇煥寫了給徐光啟的介紹信。
上京以後,遇上了同來趕考的兩位舉人孫元化和王徵。孫、王二人均是天主教徒,而孫元化恰巧是徐光啟的弟子,王徵和徐光啟、湯若望也熟識。在言談之間都因遼東戰敗對當地軍隊多有貶抑。這番言詞被莽漢聽到,因為不能忍受他人批評同鄉,因而欲打三人,正在三位文人不知所措時,申氏抵擋了大漢。
原來這名遼東莽漢叫孔有德,因滿州人侵擾被迫南下,三人見孔有德雖然魯莽,但對於滿州人侵略一樣氣憤,且武功高強,四人便欲義結金蘭。依照中國習俗,但孫、王兩位天主教徒不能燒香,因此無法結拜,四人仍結為好友。
孔有德曾在意外中看到申氏洗澡,發現了她的性別。此番發現使他慢慢地轉為男女愛慕。
王徵和袁崇煥均通過會試,唯有孫元化落第,殿試之日他們發現孫元化之師徐光啟正好為此場殿試之讀卷官。(呈現中國人的師生關係與考試制度、考場百態)高中進士之後,袁崇煥出關,更加堅定了自己報國抵禦外侮之心。
適兵部尚書孫承宗自請出關督師,而徐光啟為孫承宗之同年,便推薦袁崇煥出關,孫元化也在袁之麾下任職,王徵則至河北任官。袁、孫在寧遠以西洋大砲大敗滿軍,努爾哈赤也因在此役中受傷而身亡。但袁崇煥因得罪魏忠賢而遭冷落,直到崇禎皇帝即位才重獲重用。崇禎二年滿軍攻入關內,袁崇煥回京救駕,沒想到卻中了反間計而被崇禎所殺。面對長驅直下的滿軍,徐光啟派人到澳門請求洋人協助,公沙因思念申氏及好友袁崇煥,自願帶兵聲援,卻在半途聽聞袁崇煥的死訊,悲痛不已。
此時滿軍聽聞葡人挾強大火力增援,且北京附近正流行天花,十分懼怕因而退兵回東北。(呈現出當時人對於天花的懼怕和「人痘」的醫術)公沙此時英雄無用武之地,徐光啟便介紹他至孫元化營中。孫元化因在東北立下不少功勞,所以以舉人身份破例擔任登萊巡撫。這時故事中許多重要人物都聚集在此地,孔有德受孫元化任用擔任營中大將,王徵也因逃避婚姻問題來到孫之麾下。
公沙他在無意中發現自己日夜思念的申氏竟然嫁給了王徵為妾。原來王徵因為兒子均死於天花,在家族的壓力下需娶妾以延續香煙。但王徵又是天主教徒不能娶妾,但他為人懦弱而無主見,終於答應其妻秘密娶妾。王夫人尚氏是個傳統的中國女人,當初她為了丈夫信教,放棄佛教,又壓抑女人的獨佔慾,為丈夫娶妾。
恰好袁崇煥之妻發現丈夫與申氏因為長期相處,日久生情,王、袁兩家有通家之好,袁妻也知道王家情形,便作主將申氏嫁給王徵。但王徵和申氏在新婚之夜同房過一次之後,王便反悔了他過繼了弟弟的孩子後就拋下家鄉的妻妾,以一堂堂進士,投入舉人孫元化營下。
滿人攻打大凌河,孫元化派孔有德北上增援。孔有德原本就不願冒險出關,又加上登州遼東兵和山東兵之間的族群對立,使得他在吳橋發動兵變。孔有德計畫回大本營登州擁立孫元化為王。孔攻打登州城時,協助守城的葡人死傷大半,公沙也為保護王徵而死,死前他將申氏的髮簪交給王徵,請他轉交給申氏。王徵得知自己奪人所愛,且公沙又是因其而死,因此自責不已。
孔有德攻入登州後,孫元化忠於朝廷不願稱王,在被抓之前自殺未遂。孔念在從前情誼,不願殺孫元化,於是放他逃離登州。攻陷登州的那天夜裡,孔有德獨自一人在巡撫府院中閒逛,卻意外地遇見了申氏。申氏氣孔有德竟然起兵造反,因此拔劍與他相鬥。孔有德因害怕傷害申氏而未使出全力,數招之後便被申氏制伏於劍下,但這時申氏卻念在他從前是袁崇煥與王徵的好友而不忍下手。 申氏求孔有德放她和王徵走,這時孔有德才得知申氏已經嫁給王徵,又因家人擔心王徵安危,北上尋夫。但孔有德心想自己既然已經造反,便不顧一切向申氏表白。以申氏之剛強當然不願下嫁,孔有德便欲強娶,無奈申氏以死相逼,孔只好放她和王徵一起離開。孔有德的叛軍前途茫茫,又得不到心愛的女人,一氣之下,便連同所有大砲及火砲發射的秘密一起投降了滿人。
孫、王回到京城後,均需為這次的造反負起責任。王徵被免官,孫元化則因為難辭其咎,徐光啟為其求情不成,仍被判處死。孫被處決之前,湯若望曾喬裝成送炭人入獄為孫做最後的告解。
王徵回鄉之後因為處於家庭與宗教之間的矛盾而鬱鬱寡歡,闖王又逼他出來做官,在無計可施的情形下他選擇了絕食自殺。王徵死前有兩個遺願,一是希望申氏上京城將他寫的一封信交給湯若望,二是希望申氏能夠信教。王徵死後申氏也想絕食隨丈夫而去,但尚氏卻強迫她進食,要她好好活著,擔起維持王家的重任。
申氏在丈夫的喪事告一段落後,便帶著信啟程前往京城,見到了湯若望。王徵在信中寫下了自己處在宗教及傳統之間的矛盾。他認為自殺是為大忠,娶妾是為大孝,自己全忠全孝,並沒有過錯,而王徵的選擇創造了一種儒家式的天主教信仰。讀了王徵的告白後,湯若望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傳教生涯。他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原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重新在東方建立一個天主教的烏托邦。但當他看到天主教的戒律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產生的矛盾,在王徵及孫元化身上所造成的痛苦,他不禁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權力把歐洲的道德標準加諸於中國的天主教徒上。在申氏回陝西之前,她告訴湯若望王徵希望她信教的遺願,並請湯若望為她施洗。
申氏撫養兒女成人,也獲得鄉里的尊敬,在她七十歲盛大的壽宴上,孫兒用王家最珍貴的碗盛了一碗粥給老奶奶。這碗是當時王徵受洗時盛裝聖水的碗,一直被他所珍惜,後來也成為王家的傳家之寶。申氏看見這碗突然悲從中來,她彷彿看到了湯若望為丈夫受洗。王徵的信仰害她的婚姻不能公開,讓一個熱愛自由的女子被困在見不得人的婚姻中,並且被迫躲在陰暗的角落守寡數十年。承受不住如此悲苦,申氏拋下賓客,捧著碗回房,卻在梳妝台上看見公沙當時打落的髮簪。所有回憶湧入腦海,年輕時和公沙甜蜜的初戀,被孔有德看到自己洗澡的,和袁崇煥曖昧,和王徵維持一天的婚姻。她的一生是這麼奇特,她遇上的男子全都在時代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她卻被迫在王家大院中落寞地度過。 自從聽說孔有德投降滿人,且受封為王且攻到雲南,她就懊悔自己當時沒殺他。雖然她因慚愧而有自殺的念頭,但因為養育責任未了,才堅強地活下來。而今天連孫兒都已長大,再也沒有事讓她牽掛,她也不願意留在世上。 既然丈夫的宗教信仰造成了她不幸,所以申氏決定以天主教不能接受的方式結束一生,作為無言的抗議。這時申氏的目光停在那碗上,她想起王徵當時就是絕食而死,於是自那時起,她就堅持不進食。於是一個淒苦一生的女子,便在王家大院悄悄地離開了人世。
轉貼至 http://hss.nthu.edu.tw/~ylh/chinese/introduce/script.htm
親愛的學弟妹們,
不知在如此長的明末清初故事裡,
你看見了什麼?
是否看到了西洋宗教冬來時,帶給清朝的衝擊?
是否看見了古代女子縱使擁有十八般武藝卻終究敗在時代的框架之下?
或許他不會是演講中的重點,
但,思考一下,
教授在這裡面給你的是什麼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