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應帶物品清單

中山大學依山傍海,請各位學員想想可以帶什麼哦~祝大家有難忘又閃亮的十四日^^

注意事項:
1.整理行李前,自製物品清單,切記宿舍提供的是木板床,跟地板一樣硬,所以請自行考量睡覺的問題。
2.討論時間踴躍發言、多思考,其餘時間也盡量多與輔導員討論,他們都是博士生,觀點具多種面向,個個知識淵博。
3.上課期間,做筆記外,可記錄一些問題,在課堂的Q&A時間發問。舉手發問,注意禮貌!
4.作息時間「盡量」照著規定走,聊天聊太晚會嚴重影響到隔天的精神。
5.保持團體行動,別落單。
6.希望各位學員在十四天內,盡你所能的結交朋友, 多多和外校朋友交流~


★人文營攜帶物品清單

機密文件:身分證 健保卡 錄取通知單

盥洗:臉盆 毛巾 牙刷 牙膏 杯子 保養用品 大毛巾 洗髮乳 沐浴乳 鏡子 梳子

寢具:睡袋 墊子 大毛巾(可當枕頭用)

換洗衣物:薄外套 鞋子(例如球鞋/拖鞋) 制服 衣架&夾子 外出衣服&褲子 宿舍衣服&褲子 帽子

個人藥物:防蚊液 活力錠 小護士等等(視個人情況)

食:環保筷 湯匙 水杯(或攜帶型水壺) 泡麵(熬夜專用)

上課:文具 筆記本 通訊錄 上課講義 (可帶L夾裝另外的講義)

其他:抹布 雨具 錢包 指甲剪 撲克牌 手機&充電器 相機 衛生紙
扇子 吉他 小卡片 色鉛筆
*可分裝在 大行李袋/背包/手提袋(記得準備上課用的提袋)
*除了清單以外的東西,自己還可以想想還有什麼要帶的喔!畢竟有14天嘛~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教授簡介 黃一農教授

一個熱情王子的創作......


天主與妾的大鋼
此故事以申氏為中心,述說一名小女子的一生。她所遇上的男人都在這時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時勢的變遷也對她的生命造成極重大的影響。申氏雖有滿心理想,但卻逃不過時代及社會的掌控,終究落入一樁不幸福的婚姻,守寡數十年,最後以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
  故事的場景從廣州城,到澳門的異國風情,驛站一景,山海關的壯闊景色,寧遠(興城)一役,陝西(王徵老家)的奇特地貌到東北的白山黑水。
  因袁家對申氏之父有恩,故申父自願在袁府擔任管家報恩。申父死前將女兒交托給袁家,申氏便以侍女的身份留在袁府。申氏繼承其父正直、剛強的性情,自小隨父親習武練劍,不願纏足。除了學武之外,她也很有求知精神,常在袁府私塾外偷聽師傅講學。
  在申氏十六歲那年,袁崇煥要上京趕考,袁夫人聽聞最近常有強盜出沒,便想找會武之人隨他上京。想到申氏是家中唯一會武之人,但可惜她是女子。申氏自己也很想出去見見世面,便換上男裝見夫人。\,夫人終於答應讓她隨同袁崇煥進京趕考。
  兩人先到廣州,聽說澳門的葡萄牙人有極為先進的武器。袁崇煥雖不練武,但熟讀兵書,希望能為國抵擋入侵的滿人,他對武器也有興趣,因此決定前往澳門0
抵達澳門後,申氏因為文化的差異和洋女起衝突,申氏被其驕傲的言詞激怒,拔劍相向。和洋人女子同行的葡國軍官見到她被中國男子欺負,便相助。申氏便和公沙的西勞展開對決。在打鬥中,兩人各有勝負,申氏髮簪掉落在地洩露了她的身份。打鬥結束誤會冰釋,公沙為表妹的驕縱向袁家主從道歉。雖從言談之間他知道了袁崇煥的抱負,而公沙第一次遇見這樣的俠女,因此對她產生愛慕之情,並偷偷留下她的髮簪作為紀念。公沙對待女性的態度,使申氏首次體驗到受尊重,而公沙的一表人才更使得她對他一見傾心。
 ,後來公沙帶他參觀葡國軍營,大砲的威力更是使袁崇煥驚奇不已。袁崇煥因著公沙和傳教士界有了接觸,也聽聞徐光啟和湯若望頗為親近,兩人對於西方科學都有研究。當地的傳教士也為袁崇煥寫了給徐光啟的介紹信。
  上京以後,遇上了同來趕考的兩位舉人孫元化和王徵。孫、王二人均是天主教徒,而孫元化恰巧是徐光啟的弟子,王徵和徐光啟、湯若望也熟識。在言談之間都因遼東戰敗對當地軍隊多有貶抑。這番言詞被莽漢聽到,因為不能忍受他人批評同鄉,因而欲打三人,正在三位文人不知所措時,申氏抵擋了大漢。
原來這名遼東莽漢叫孔有德,因滿州人侵擾被迫南下,三人見孔有德雖然魯莽,但對於滿州人侵略一樣氣憤,且武功高強,四人便欲義結金蘭。依照中國習俗,但孫、王兩位天主教徒不能燒香,因此無法結拜,四人仍結為好友。
  孔有德曾在意外中看到申氏洗澡,發現了她的性別。此番發現使他慢慢地轉為男女愛慕。
  王徵和袁崇煥均通過會試,唯有孫元化落第,殿試之日他們發現孫元化之師徐光啟正好為此場殿試之讀卷官。(呈現中國人的師生關係與考試制度、考場百態)高中進士之後,袁崇煥出關,更加堅定了自己報國抵禦外侮之心。
  適兵部尚書孫承宗自請出關督師,而徐光啟為孫承宗之同年,便推薦袁崇煥出關,孫元化也在袁之麾下任職,王徵則至河北任官。袁、孫在寧遠以西洋大砲大敗滿軍,努爾哈赤也因在此役中受傷而身亡。但袁崇煥因得罪魏忠賢而遭冷落,直到崇禎皇帝即位才重獲重用。崇禎二年滿軍攻入關內,袁崇煥回京救駕,沒想到卻中了反間計而被崇禎所殺。面對長驅直下的滿軍,徐光啟派人到澳門請求洋人協助,公沙因思念申氏及好友袁崇煥,自願帶兵聲援,卻在半途聽聞袁崇煥的死訊,悲痛不已。
  此時滿軍聽聞葡人挾強大火力增援,且北京附近正流行天花,十分懼怕因而退兵回東北。(呈現出當時人對於天花的懼怕和「人痘」的醫術)公沙此時英雄無用武之地,徐光啟便介紹他至孫元化營中。孫元化因在東北立下不少功勞,所以以舉人身份破例擔任登萊巡撫。這時故事中許多重要人物都聚集在此地,孔有德受孫元化任用擔任營中大將,王徵也因逃避婚姻問題來到孫之麾下。
  公沙他在無意中發現自己日夜思念的申氏竟然嫁給了王徵為妾。原來王徵因為兒子均死於天花,在家族的壓力下需娶妾以延續香煙。但王徵又是天主教徒不能娶妾,但他為人懦弱而無主見,終於答應其妻秘密娶妾。王夫人尚氏是個傳統的中國女人,當初她為了丈夫信教,放棄佛教,又壓抑女人的獨佔慾,為丈夫娶妾。
  恰好袁崇煥之妻發現丈夫與申氏因為長期相處,日久生情,王、袁兩家有通家之好,袁妻也知道王家情形,便作主將申氏嫁給王徵。但王徵和申氏在新婚之夜同房過一次之後,王便反悔了他過繼了弟弟的孩子後就拋下家鄉的妻妾,以一堂堂進士,投入舉人孫元化營下。
  滿人攻打大凌河,孫元化派孔有德北上增援。孔有德原本就不願冒險出關,又加上登州遼東兵和山東兵之間的族群對立,使得他在吳橋發動兵變。孔有德計畫回大本營登州擁立孫元化為王。孔攻打登州城時,協助守城的葡人死傷大半,公沙也為保護王徵而死,死前他將申氏的髮簪交給王徵,請他轉交給申氏。王徵得知自己奪人所愛,且公沙又是因其而死,因此自責不已。
  孔有德攻入登州後,孫元化忠於朝廷不願稱王,在被抓之前自殺未遂。孔念在從前情誼,不願殺孫元化,於是放他逃離登州。攻陷登州的那天夜裡,孔有德獨自一人在巡撫府院中閒逛,卻意外地遇見了申氏。申氏氣孔有德竟然起兵造反,因此拔劍與他相鬥。孔有德因害怕傷害申氏而未使出全力,數招之後便被申氏制伏於劍下,但這時申氏卻念在他從前是袁崇煥與王徵的好友而不忍下手。 申氏求孔有德放她和王徵走,這時孔有德才得知申氏已經嫁給王徵,又因家人擔心王徵安危,北上尋夫。但孔有德心想自己既然已經造反,便不顧一切向申氏表白。以申氏之剛強當然不願下嫁,孔有德便欲強娶,無奈申氏以死相逼,孔只好放她和王徵一起離開。孔有德的叛軍前途茫茫,又得不到心愛的女人,一氣之下,便連同所有大砲及火砲發射的秘密一起投降了滿人。
  孫、王回到京城後,均需為這次的造反負起責任。王徵被免官,孫元化則因為難辭其咎,徐光啟為其求情不成,仍被判處死。孫被處決之前,湯若望曾喬裝成送炭人入獄為孫做最後的告解。
  王徵回鄉之後因為處於家庭與宗教之間的矛盾而鬱鬱寡歡,闖王又逼他出來做官,在無計可施的情形下他選擇了絕食自殺。王徵死前有兩個遺願,一是希望申氏上京城將他寫的一封信交給湯若望,二是希望申氏能夠信教。王徵死後申氏也想絕食隨丈夫而去,但尚氏卻強迫她進食,要她好好活著,擔起維持王家的重任。
  申氏在丈夫的喪事告一段落後,便帶著信啟程前往京城,見到了湯若望。王徵在信中寫下了自己處在宗教及傳統之間的矛盾。他認為自殺是為大忠,娶妾是為大孝,自己全忠全孝,並沒有過錯,而王徵的選擇創造了一種儒家式的天主教信仰。讀了王徵的告白後,湯若望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傳教生涯。他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原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重新在東方建立一個天主教的烏托邦。但當他看到天主教的戒律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產生的矛盾,在王徵及孫元化身上所造成的痛苦,他不禁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權力把歐洲的道德標準加諸於中國的天主教徒上。在申氏回陝西之前,她告訴湯若望王徵希望她信教的遺願,並請湯若望為她施洗。
  申氏撫養兒女成人,也獲得鄉里的尊敬,在她七十歲盛大的壽宴上,孫兒用王家最珍貴的碗盛了一碗粥給老奶奶。這碗是當時王徵受洗時盛裝聖水的碗,一直被他所珍惜,後來也成為王家的傳家之寶。申氏看見這碗突然悲從中來,她彷彿看到了湯若望為丈夫受洗。王徵的信仰害她的婚姻不能公開,讓一個熱愛自由的女子被困在見不得人的婚姻中,並且被迫躲在陰暗的角落守寡數十年。承受不住如此悲苦,申氏拋下賓客,捧著碗回房,卻在梳妝台上看見公沙當時打落的髮簪。所有回憶湧入腦海,年輕時和公沙甜蜜的初戀,被孔有德看到自己洗澡的,和袁崇煥曖昧,和王徵維持一天的婚姻。她的一生是這麼奇特,她遇上的男子全都在時代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她卻被迫在王家大院中落寞地度過。 自從聽說孔有德投降滿人,且受封為王且攻到雲南,她就懊悔自己當時沒殺他。雖然她因慚愧而有自殺的念頭,但因為養育責任未了,才堅強地活下來。而今天連孫兒都已長大,再也沒有事讓她牽掛,她也不願意留在世上。 既然丈夫的宗教信仰造成了她不幸,所以申氏決定以天主教不能接受的方式結束一生,作為無言的抗議。這時申氏的目光停在那碗上,她想起王徵當時就是絕食而死,於是自那時起,她就堅持不進食。於是一個淒苦一生的女子,便在王家大院悄悄地離開了人世。

轉貼至 http://hss.nthu.edu.tw/~ylh/chinese/introduce/script.htm


親愛的學弟妹們,
不知在如此長的明末清初故事裡,
你看見了什麼?
是否看到了西洋宗教冬來時,帶給清朝的衝擊?
是否看見了古代女子縱使擁有十八般武藝卻終究敗在時代的框架之下?

或許他不會是演講中的重點,
但,思考一下,
教授在這裡面給你的是什麼吧。

已成功報名的學員名單

張妤萍


劉芷含

黃鈺函

吳佳蓉

吳佳錚

林盈甄

李心渝

林吉偉

詹子賢

林承賢

劉宇強

陳冠宏

林瑋彤

蔡杰玫

葉佳欣

曾筱筑

江資婷

呂明謙

羅恩沚

王人傑

彭璤君

林玟慧

吳珮瑋

許筑淋

煩請有報名,但名字不在這裡的學弟妹們重新將報名表寄至f10101101100@yahoo.com.tw


謝謝大家~!!!!!



隊輔長張仁瀚敬上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書單(待續)

李喬

《寒夜三部曲》

楊逵

《送報伕》

張愛玲

《半生緣》

《傾城之戀》

《流言》

《小團圓》

白先勇

《寂寞的十七歲》

《孽子》

《台北人》

朱天心

《擊壤歌》

《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

太宰治

《人間失格》

《斜陽》

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

《聽風的歌》

《黑夜之後》

《海邊的卡夫卡》

吉本芭娜娜

《廚房》

《蜥蜴》

《盡頭的回憶》

向田邦子

《父親的道歉信》

《回憶‧撲克牌》

角田光代

《空中庭園》

恩田陸

《時間的尺輪》

《夜間遠足》

宮部美幸

《蒲生邸事件》

米蘭‧昆德拉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丹尼爾‧凱斯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二十四個比利》

《第五位莎莉》

教學:戴洛維夫人相關小論文

一、吳爾芙的生平介紹




吳爾芙出生於藝文氣息濃厚的貴族世家,深受古典文學陶冶和文人雅士薰陶。父親是名學者萊斯里‧史蒂芬,曾主編《國家傳記辭典》和《五穀丘》雜誌。她父親交友廣闊,許多文人學者經常出入她的家裡。1940年父親過世後,和念劍橋大學的哥哥及會畫畫的姊姊遷居倫敦,生活型態開始轉變成較不拘謹,社交活動也漸漸多了起來,也凝聚了一群智識同好,一同引領20世紀初現代文學與藝術的一股前衛思潮。在經歷一連串的挫折打擊後,於1941年因飽受憂鬱症所苦而自殺。



維吉尼亞在30歲時嫁給剛自錫蘭返回倫敦社交圈的社會歷史學著吳爾芙先生,婚後夫婦兩人1917年成立的霍加斯出版社,是他們耕耘灌溉英國現代文學的園地。維吉尼亞就在享有一般異性戀婚姻的同時,至少與一名女子(VitaSackville-West)發展出穩定的戀情。



維吉尼亞在婚後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說《遠航》(The Voyage Out),在1925年出版意識流經典《戴洛維夫人》前,吳爾芙其實創作了不少傳統敘述模式的小說。但是她與生俱來的穎慧內斂,因歷經母親和哥哥的亡故變得更加纖弱,甚至到幾近病態的敏感自省,但也為她帶來更豐富的寫作生命。她的作品多半是在飽受精神焦慮折磨的情況下完成的,只有在寫作《歐蘭朵》時是愉悅的狀態,可以說是吳爾芙的「假日書」;可見吳爾芙在創作生涯中和病魔搏鬥的痛苦。



即使如此,吳爾芙的創作仍是源源不絕的。自從她於一九一二年與丈夫結褵至一九四一年投河自盡為止的三十年裡,一共完成十五部著作。她的意識流代表作品如《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歐蘭朵》(Orlando)、《海浪》(The Waves)與《幕幕之間》(Between The Acts)等,為女性作家在二十世紀英語文壇攻佔下難得的一席之地,也是唯一入選二十世紀十大小說家中的女性。

二、吳爾芙的寫作觀點




吳爾芙的寫作其實受到了許多外在和內在的影響,不同的事件帶給她不同的感受,同時也激發出她寫作的靈感。在此簡略的列舉以下幾點:



01. 愛情



吳爾芙對於兩性之間愛情的描繪可說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對愛情也抱著一種獨特的見解。在20世紀那種封閉的社會,吳爾芙這種大膽創新的手法衝擊著當時的社會。這位偉大的女性主義作家常常在書中透露出若有似無的同性戀情愫,在現實生活中的她似乎也是如此,同時擁有和常人一般的異性戀情和超乎常人的同性戀情。



吳爾芙一生除了Leonard外,亦有一位女性愛人Vita Sackville-West,吳爾芙以其外貌勾勒出其書《歐蘭朵》(Orlando)的封面,與Vita的交往帶給吳爾芙許多創作上的靈感。在《歐蘭朵》中,吳爾芙詮釋雌雄同體(Androgynous)的手法另人贊歎,她引用Coleridge的見解:「一個最豐富的心靈,必定是兼具了男性和女性的特質。」〈註一〉







02. 戰爭



當時吳爾芙所生活的社會是世界大戰後已殘破不堪的世界。戰爭給於她的更多的寫作靈感,同時她也透過書傳達反戰的和平意念。





《戴洛維夫人》是一部傑出的戰後小說。就筆者看來,這本小說的主要成就是:作者維吉尼亞.吳爾芙以當時前衛的意識流手法,結合超寫實主義、意象派和心理分析的觀點,深刻的捕捉了生命的真實並反映出戰後倫敦社會人心的疏離和不安。



03. 意識流手法



在吳爾芙的書中,意識流手法似乎是她最常用也最擅長的手法。所謂意識流,就是把人物的內心活動直接寫出來,而沒有任何體系化的鋪陳;同時,整個故事都以人物的主觀視覺角度去表現,並不顧及時間、空間、人物關係、情節等等任何傳統文學寫作中的規矩和約束。



譬如她在《戴洛維夫人》中,便大量的使用這種手法,藉由女主角在一天當中的所思所想,像連鎖反應地去串聯其他與她息息相關角色的思維,捨棄了空間和時間的藩籬,主角的意識流動帶領讀者穿梭於過去、現在夢境和囈語中。人物的思緒彼此之間如浪潮般一波一波的流動,彼此似乎毫無關聯卻又緊緊相繫。因為在吳爾芙的眼中,事實的真相本來就該是因時空而異,是混雜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觀認知。



三、《戴洛維夫人》



故事從克勞麗莎.戴洛維在六月的倫敦,籌辦一場重要的社交晚宴開始說起。戰爭結束了,她要把倫敦有頭有臉的人都請來一同分享喜悅。包括三十多年前曾追求過她的彼得.華爾施,她的閨中密友莎麗.石敦,甚至還有討厭的克曼小姐都在受邀之列。整個晚宴辦得十分成功,直到一個遲到的醫生賓客,隨意解釋著因為處理一個自殺病患而遲到,才讓克勞麗莎的心情急轉直下,跌到谷底。



這位素昧平生的自殺病患塞普提姆斯跟克勞麗莎雖沒有過交集,但兩人同樣對生命感到絕望。活著太痛苦了-克勞麗莎內心明明還愛著彼得,卻選擇嫁給理查.戴洛維,又不願彼得另娶他人。她和伊莉莎白的母女關係也處理的亂七八糟-卻還得做個人人稱羨的女人。她一邊聽著醫生的敘說,一邊把思緒從現實當中抽離,去認同塞普提姆斯,坦承自己的孤獨和不快樂。克勞麗莎最後喃喃的道出兩人因死亡而契合的靈魂:『死亡是種反彈。死亡是當人們無法觸及人心,被孤立時的一種溝通的企圖。』



吳爾芙把書中人物想表達的充分傳達出來,也藉由若有若無的同性戀情愫和其他種種情節把讀著引到她所創造的未知的世界。透過意識流手法,將三個主要角色緊密的串聯在一起。三個人物有著相同的敏感心靈和對外界的疏離感。他們時而陷於對生命美好片刻的追憶,時而對生命的變化無常而感到憂慮。這便是吳爾芙將個人的生命體認藉由她筆下的人物傳達給社會。讓大家知道生命在她的眼中是如何的縹緲。



一、各界人士對吳爾芙的評論



「吳爾芙是現代文學中最細膩、有原創性及現代思考的人之一」--《紐約時代》「吳爾芙在《戴洛維夫人》中主要的企圖就是以新的寫作方式去呈現她個人對生命的體認。《戴洛維夫人》的語言其實是一種由寫實進入暗喻象徵的寫作方式,更能貼切地反映戰後世界破碎的『生命真相』。雖然情節在表面上看起來並不連貫,但吳爾芙透過重複的意象、詩化的語言和人物對生命共有的敏感和疏離巧妙地貫串全書。她並透過一連串的政治意符來批判傳統的父權價值和大英帝國的好戰思想。貫串全書的國會大廈上的大鐘(The Big Ben)象徵英國政治中心和帝國主義的父權思想。它的敲擊聲,除了代表無情的時間推移外,也影射戰爭的後遺症。


網路資料來源: 〈戴洛維夫人-窺探吳爾芙的內心世界〉 國立大里高中 一年六班 侯彥淩

教學:意識流花園裡的吳爾芙(1)

我對吳爾芙最初淺的印象,就是她和南西‧密特弗(Nancy Mitford)一樣都沒上過學校接受正式教育,兩人都是在各自父親的圖書室裡受文字薰陶,培養出文藝氣質,往後在各自的人生發展中,創造出獨樹一格的文學風尚,南西因有家庭教師教導法文,日後又移居法國,翻譯法國作品,因而自創法式輕小說,吳爾芙則寫出了曠世珍品的女性意識流小說。



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是早已成為文化偶像的吳爾芙,她又一讓世人熱衷談論的話題,人們念念不忘她的生平事蹟、她的風采,以及她女性極致的文學才華。看過〈時時刻刻〉電影的人,都可以感知到影片中錯綜複雜的時間敘述架構,顯然這是模仿吳爾芙的意識流表現手法,只是導演順便也把吳爾芙的生平放進電影中,讓她成為自己意識流表現方式下的人物。這樣的表現法當然看得出缺點,我們看出了古典與現代、細緻與粗略、優美與醜陋、深邃與淺薄,甚至更進一步真實的吳爾芙,她的纖細平靜與電影中情緒化的吳爾芙,成了極鮮明的對照。我們看著這樣的電影,心裡「時時刻刻」都想在影片中尋找到些什麼,抓著些什麼,但什麼也沒有獲得。也許我們是想尋找存在我們自己心中,那忽然從看電影的時間之流裡挪騰出來,一閃即逝,呼吸到新鮮空氣的「自己的房間」。



然而吳爾芙談的是女性寫作的「閨房」,她這間閨房首先讓我想到《紅塵浮生錄》(The Way We Live Now)裡的卡柏利夫人(Lady Carbury),她埋首孜孜寫作的內廳房。這部小說先於吳爾芙所處的時代出版,當時正是英國貴族沒落,新階級興起的時期,一無所長的貴族寡婦為了生計,竟也一個人關在「聖地」似的房間裡,坐擁一室寧靜,優雅地執筆書寫起來(這原不是過慣享受生活的貴婦所願意做的事)。可見一個女人若能有點文筆,又有一間舒適的房間、一顆寧靜的心,從事勞心的工作,遠比做針黹女紅,或做家事等勞力的工作更適合她們。畢竟,女人喜歡輕盈的事物,沒有什麼比心靈的輕響更令她們沉迷了。怪不得吳爾芙耽迷在那樣的意識流花園裡,千迴百轉,女性靈秘的思絮已讓她自戀不已了,更加上對「意識流」知性上的認知,簡直自認是天才。這表示已超過女性認知的範圍,所以她會有時時要「發狂」的問題,也許是天才的狂喜吧。回頭看卡柏利夫人對寫作天真單純的喜好,即使有些苦惱,也不過是為了書賣得好不好的問題而已,也不至於要發狂。



張愛玲的個人房間就比較「柔和明淨」。她也是最後一代的貴族景況,除了用書寫的優雅方式謀生外,無一技之長,她的才華加上「世俗的進取心」,使得她的書大受歡迎,連她的人也深受喜愛。張愛玲和吳爾芙一樣,她們有秘密要說,不是像卡柏利夫人,只是平常的書寫。張愛玲的心靈是沉靜柔和的幽禁,像中國最後的「閨女」,也很像古代宮廷裡,被打入冷宮的才女后妃,因放恣的才華而不受寵,比如漢朝的斑婕妤。然而她們都有中國女人禮儀謙順的一面,她們能柔和地待在自己的心房裡,那不算自閉,因為她們有傾訴的對象,也許是皇帝,也許是廣大的中國人民。總之,能傾訴就有愛的流露,有愛的流露就不會發狂。



吳爾芙的悲劇來自她的自戀、自閉。她出生貴族之家,父親史蒂芬先生(Leslie Stephen)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名人,母親茱莉亞‧達克渥斯(Julia Duckworth)也是文化人家庭之女。吳爾芙結合了父親的知性與母親的感性,特別是繼承了母親的纖細、優雅氣質。少女時期起,她就常與家人出國旅行,異國見聞非常廣博,她的第一本小說《出航》(The Voyage)便是與南美有關的作品,當時她已是「布魯斯伯里藝術團體」的一員,並且結識了後來的丈夫雷歐納德(Leonard Woolf)。在《出航》中我們看出作者跳出了傳統敘述方式的端倪,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彷彿看見了現代主義的幽微閃光,那是對生命嶄新的視野,人生像顆水晶,她從另一個別致的角度觀看它。她重視日常生活的瑣細情節,但動作很少,沒有什麼鋪陳,幾乎是心理意識的活動,這些活動超越時空,以沒有順序的時間敘述方式,喃喃自語。她這樣的作品發展到極致,就是《浪潮》(The Waves)這部現代主義實驗小說的產生。她的自戀至此也達到了極點,連她丈夫全心奉獻的愛,也無法救出她心中那朵自溺的水仙花。



吳爾芙生命中精采的部分,不是人們所艷羨的幸福婚姻生活,而是她的同性戀傾向,還有她獨特的女性觀點生活。她喜歡文雅的藝術沙龍聚會,她喜歡耽溺在意識活動的寫作中,那彷彿是一座秘密花園,只有她一個人在倘佯,它讓自己的生命成為詩,成為象徵。這樣的生活當然極為脆弱,如履薄冰,隨時都可能有「微物」的介入,引起苦惱的漣漪,更嚴重的如親人去世,還會讓她精神崩潰,最後甚至因對納粹入侵英國的恐懼,懷疑自己會再崩潰,無法恢復過來,而早先一步投河自盡。這彷彿是吳爾芙命定的悲劇,但我們若從另一觀點來看,這場悲劇瞬間就化為喜劇了,畢竟上帝仁慈,世上沒有真正的悲劇存在。我們來看她寫的經典作品《自己的房間》(One's Own Room),在那充滿自足閒適、詩意又美麗的房間裡,一切都顯得精緻牢靠,它為現代女性描繪了一幅理想的生活憧憬圖。其實這樣的「自己的房間」,多少意味著是她自己柔和的一間心房,她在那裡娓娓絮述自己靈密的心思、愛的苦惱,彷彿為著這些美麗的思維受苦著,她的自戀不是跋扈,也不是柔和,只是自然而然就是那樣,成為沒有出口的靈魂,於是她只好轉向女性傾訴,也僅止於傾訴而已,不是真正的同性戀。那麼這些美麗動人的思絮要歸向何處呢?也許只有死才能完整保存它們吧。所以她的自溺可以看成是一齣喜劇的完成,尤其是她那孩子般的舉動,將石頭裝滿口袋,走入河中的情景,讓我們不禁莞爾一笑,笑她的稚氣未脫,不過是「莎士比亞的妹妹」罷了,一切天才帶來的苦難都化解了,死亡也是美麗的,它還回了她的童貞,成為後人衷心所愛的「文學聖母」。http://mypaper.pchome.com.tw/soft123/post/1237671249

教學:時時刻刻非官方影評

【非官方影評】時時刻刻




陳徵蔚‧2003/03/12



沈重的電影



這部改編自麥克康寧罕(Michael Cunningham)原著小說的電影,嚴格來說並不好看。然而,與其說它沉悶,不如說是沉重,可能更加貼切。看來無關緊要的堅持,卻導致生命的掙扎與結束,故事一開始,觀眾就被牽引進入一圈又一圈深不見底的漩渦,隨著女主角浮沉於潭底綠波之中。凝重遲滯的空氣讓人透不過氣,無可名狀的無奈揉合在音樂中,若有似無地飄在意識底層,讓人不由自主深陷在一種醉不倒卻醒不了的夢魘。

深鎖的眉宇,熾烈而迷惘的眼神,始終縮在連身裙口袋繾捲不出的手,以及飛舞在指間的蘸水筆,無數細膩的細節,有意無意洩漏了二十世紀英國知名意識流小說家維吉尼亞.沃爾芙 (Virginia Woolf,妮可基嫚飾) 充滿矛盾的存在。窮其一生的追尋,被濃縮在短短不到兩個小時的跌撞與淒惶,從思索著是否宣判達洛威夫人死刑,到最後自己步入急流,一個迷亂的靈魂,沒有出路的絕望,編織出三條敘述主線。故事雖然三分,事實上卻都圍繞著這位孤獨的女作家。克勞麗莎( 梅莉史翠普飾 )的故事是沃爾芙小說【達洛威夫人】(Mrs. Dalloway)的翻版,其間穿插了平凡家庭主婦蘿拉布朗 ( 茱莉安摩爾飾 )與幼子理查的互動,剎時錯置了想像與現實,一切在若有似無的迷惘時空中進行。

 
反轉與錯置




電影所試圖呈現的,並不是一般人眼中與世界扦格不入的怪女人,而是利用灰暗的故事背景,鮮明投射出普世女性所共同面對的矛盾掙扎。兩行沒有理由的清淚\,幾許\無可名狀的惆悵,家庭並非不美滿,生活也不曾匱乏;然而,感覺中卻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不滿與無可名狀的失落,讓人想逃離,想躲避。渴望不曾滿足,現實卻又必須無力而荒亂地抗拒,在引人瘋狂的進退兩難中決定是否存在,是這部電影縈繞不去的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沃爾芙的經歷在莉莎的故事中產生了明顯的鏡像反轉與性別錯置。沃爾芙的丈夫照顧她的生活,為她安排一切,莉莎則照料著罹患愛滋的前男友理查布朗,為他舉行宴會。丈夫說服沃爾芙吃藥的台詞,幾乎一字不漏地出現在莉莎口中,而沃爾芙結束生命前留給丈夫的信,又原封不動地從即將跳樓的理查嘴角流洩,甚至連電影中的死亡,也分別各由一位女性與男性完成。兩段情節的對比與性別錯置並非巧合,而是在營造更加強烈的劇情張力與豐富的想像空間。


誰受誰的折磨


「達洛威夫人舉辦宴會,只是為了填補心靈的空虛」,理查說。如果沃爾芙丈夫與莉莎表面上看來主控著一切,這種看似強勢的態度實際上只是為了支撐脆弱心靈而虛張聲勢的掩飾而已,骨子裡並不比接受擺\布的弱勢一方好受。當沃爾芙要求回到倫敦,她丈夫流下了無奈的眼淚\;當莉莎見到理查的同性戀情人時,她失控地蹲在地下放聲大哭,這些畫面都呈現出無分性別與堅強與否都共同面對的掙扎與無奈。


因此,如果將這部電影單純地當作普通女性電影,似乎有些兒低估了其中試圖營造的兩性矛盾與角色錯置的用意。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顯性意象也許\是女性遭受男性宰制與豢養下的複雜情緒,然而更深層的隱性韻涵,可能是兩性同時遭遇的存在叩問。

生命與死亡


除了男人與女人的關係,生命與死亡的抉擇、孩子與母親的互動也不能忽略。蘿拉的離去造成幼子理查成長過程中難以磨滅的傷痕,因此直接或間接導致了他的同性戀傾向,而這也成為他染上愛滋的明顯遠因。當蘿拉躺在旅館床上準備仰藥自殺,卻在最後一刻決定放棄的那一幕中,象徵死亡的床鋪上,躺臥著孕育生命的母親,母親的羊水孕育新生,卻即將被造成沃爾芙死亡的,懸浮著綠藻的河水滅頂,這些對比層層交疊,環環相扣,不但將一般婦女的產前焦慮與產後憂鬱並置對比,也同時將生命與死亡、堅強與脆弱、成長與傷痕等關係作了極其微妙的詮釋。


從簡單的道德判斷切入,這些女人過度放大了自我的苦痛,卻無視於自己對丈夫、孩子所造成的傷害,實在難逃自艾自憐的罪名,然而倘若從較為深層的角度觀察,造成這些痛苦的原因,也許\更是那些無可抉擇卻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無論男女,都不能算是元兇,而只是這種社會與文化架構下的犧牲品而已。這種由於深層文化結構而造成的無耐,實在不是兩性任何一方有能力化解的僵局,而這也許\是為什麼近年來學術趨勢逐漸從單純關心女性自主與覺醒的女性主義,轉向探討兩性互動與性別文化的性別研究 (Gender Studies) 的原因。

時時刻刻的存在問題

雖然從劇情結構來看,這部電影未必好看,甚至也未必好懂,不過如果從三位女演員詮釋角色的功\力來看,則實在是可圈可點。


身高一米八的妮可,卻將嬌小的沃爾芙演得活靈佸現,實在有些兒出乎人意料之外。她的入木三分並不在於特地裝上的鷹勾鼻或深陷輪廓所營造的陰鬱氣質,而是她那徬惶瑟縮的神態,以及深邃明亮的眼神。

藝術家,特別是文字工作者,無論先天抑或後天,註定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因為在他們的生命中蘊涵了太多激烈澎湃的情緒,然而卻只能透過文字這麼一個含蓄而晦澀的出口傳達,因此許\多瞬間迸發的欲望與渴求,便只好不斷蓄積、壓抑,最後自雙眸發散。從這個角度觀察,妮可基曼實在演活了沃爾芙,她透過不慍不火的內在掙扎,含蓄地呈現出了那個孤立而又渴望逃脫的心靈。

茱莉安摩爾所飾演的蘿拉其實是整齣劇中難度最高的角色。沃爾芙雖然感情澎湃,仍然可以透過文字抒發;但蘿拉空有渴望,卻只能藉由閱\讀發洩。如果寫作是外散的表達,那麼閱\讀就是內聚的壓抑。蘿拉同樣擁有期待飛翔的靈魂,卻只能在極度封閉的生活中度過,表面上笑臉迎人,內心卻苦悶不堪,而這種外冷內熱的內心衝突與掙扎用文字刻畫還較為可能貼近,然而卻相當難以透過畫面與表情表現,但茱莉安在某種層面上成功\詮釋了這一點。相對來講,梅莉史翠普雖然同樣表現得不俗,然而因為莉莎的角色屬性較為單一,因此在劇中似乎有些而相形失色。

這部電影以女性做為主角,同時也處理了男、女同性戀議題,然而其中所探討的問題,其實時時刻刻存在每一個人的生活周遭。存在的意義何在?書寫與閱\讀又能帶來何種程度的解放與答案?這一切仍待詢問,也許\根本沒有解答。然而,存在本身無須質疑,問題在於因存在而發生的碰撞與問題。究竟能不能因存在而存在,如同星星、月亮與太陽,不曾為著什麼理由發光?不只我們想要知道,也許\這也是未來紅塵男女將會不斷提出的問題。